武漢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市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提出,將武漢建設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為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此前,媒體對武漢相關目標的描述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此次表述新增了“知名”與“文化”兩個關鍵詞。事實上,武漢的這一戰略早有端倪,在今年年初發布的武漢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曾披露,武漢將加快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武漢黃鶴樓高視角風光。圖源 視覺中國
3月14日,聯合國旅游組織 (UN Tourism) 專家賈云峰對澎湃新聞表示,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九省通衢的地理區位、璀璨的長江文明是最大的旅游發展優勢,論自然資源與鄂西地區相比處于弱勢地位,但是以長江文明和荊楚風韻為代表的文化資源在全省具備獨一無二的優勢,因此提出“文化旅游目的地”合情、合理。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日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武漢坐擁長江文化、荊楚文化、紅色文化、知音文化、木蘭文化等,近年來,武漢的城市國際影響力有顯著提升,未來可以朝向“復合型”模式邁進,進一步深挖并利用科技的力量,以更為生動的方式講好武漢故事。
《2024武漢統計年鑒》顯示,2024年,武漢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數33345.50萬人次,增長62.4%,旅游總收入3769.85 億元,增長69.5%。另據長江云新聞消息,2024年武漢市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70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86.5億元。
這也是武漢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底氣和支撐。
新目標強調“文化”關鍵詞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線路,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隨后在2025年3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部長通道”上表示:“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對于推動我們國家高質量發展,應該說是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全國兩會閉幕第二日,武漢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市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據長江日報報道,會議提出,將武漢建設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2025年武漢兩會之前,媒體對武漢相關目標的描述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可以發現,此次會議上,對武漢的新目標定位表述中新增了“知名”與“文化”兩個關鍵詞,一個指向目標,另一個關鍵詞則指向發力關鍵詞。
此次會議還強調武漢要樹立一流標準,以國際化視野、全球化眼光,系統謀劃全市文化旅游業發展,高質量編制文化旅游業發展規劃,建設世界級旅游地標、旅游景區,打造精品線路、項目和產品,突出城市特色,叫響長江文旅品牌,推動全市文化旅游業向更高水平邁進。同時,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引進鏈主企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加強文旅資源整合,不斷創新文旅產品,豐富文旅業態,延伸文旅產業鏈,推動文旅消費提質升級,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武漢市地標建筑武漢長江大橋與龜山廣播電視塔城市天際線夏季戶外風光高視角。圖源 視覺中國
據公開報道,2024年,武漢市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70家,占全省的31.5%;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86.5億元,比上年增加262.9億元,對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55.3%。
上述報道稱,會議還強調了要扎實推進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厚植文化底蘊,加快推動商旅文體健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以科技創新賦能文旅發展,做好“旅游+”文章,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塑造文化旅游業發展新優勢。
“缺乏文化底蘊的旅游,走不遠。”秦尊文指出,正如,“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常常相提并論,這一理念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同樣適用。作為國家文化名城,武漢坐擁長江文化、盤龍文化、知音文化、木蘭文化、荊楚文化等,面向未來,武漢文旅產業的發展,可以朝向“復合型”模式邁進,進一步深挖并利用科技的力量,以更為生動的方式講好武漢故事。
他特別提及了在DeepSeek之后又一走紅的國內AI企業——Manus。秦尊文認為,Manus能從武漢這片土地出生長大,正是武漢擁有良好創新生態的直接證明,若將此優勢進一步融入至文旅產業,或許能激發出其更具活力的一面。
武漢當頭雁,構建具有“全球共識”的國際文化標識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培育萬億級文旅支柱產業。而在今年湖北“新春第一會”上,則將“文化創新戰略”作為支點建設的“七大戰略”之一,進行專章部署;并將“文化影響力”作為整體提升的“七個力”之一,進行了專門強調。
在這其中,武漢的領頭作用非常重要。
“構建荊楚文化標識的雁陣模型,形成‘武漢頭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層架構,以此打造荊楚文化標識,助力建設湖北世界旅游目的地。”3月5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在長江文化國際傳播研討會上如是指出,武漢作為頭雁,不僅因為它是湖北省會,更因為它是長江文化高密度區域,五千年文明史資源的聚集地。
傅才武提出,荊楚文化標識的人文地理翼,是為建立文化坐標,實現從地理空間到文明符號的價值躍遷,具體涵蓋長江三峽、武當山、神農架、屈原文化等。科技文化翼,是將知識傳遞、感官刺激與文化認同融為一體,包括長江大橋、三峽大壩、光谷科技產業等。
“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眾多,需要首先提煉出能代表城市獨特精神內核的文化符號。”秦尊文告訴澎湃新聞,目前,武漢處于“網紅城市”之列,相對而言,擁有更多對外展示城市內涵的機會。當下,武漢提出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而在全球語境之下,要進一步顯著提升跨文化傳播,首先要打造出具有“共識性”的國際文化標識。